Rapheal_Styx

闻事必咄咄,临言又区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

在努力找学上qaqqq

我没有找回缺失的那本书

说实话,让我写悼念金庸先生的文章,是对他的不尊重——我没有真正读过金庸先生的作品,一本都没有。在微博上所有我关注的博主写着关于他的点点滴滴时,我没有插话的资格。我当然有权利哀悼,但我所有的言语,在没有阅读基础的前提下,都显得过分假惺惺了,有种兔死狐悲的做戏感。

但我的情感依旧是真的,不比任何一个人弱。我们不敢相信金老先生的离去,因为他的离去,代表着属于武侠的时代的落幕,他笔下的江湖曾经是所有武侠世界的蓝本,在那里发生的一切都过分真实,他的离开,使每个人内心那个世界突然崩塌了。这时你才突然发现,你心中的那个世界,原来只是一个人,人走了,茶凉了。

我记得高三某天中午,我得知霍金去世的消息,给一个男生说时,那个男生疑惑地问:“原来他之前一直活着吗?”当时的第一想法是愤怒,愤怒于别人对他的不重视和不尊重。后来回头一想,又突然意识到,其实错不在那个同学,而在于时代的变迁:霍金是上个时代的人物了,是记录在教科书上的人。感觉所有人心中都有个不成文的观念:教科书里面没有活人。所以他的说法反而是在赞美霍金实在太伟大,我们一直在他的宇宙中生活着,所以总以为造物者已经不在我们的世界。同样的理念适用到金老身上则恰恰相反:金老先生是江湖的化身,在我们心中,江湖不灭,所以金老先生一定还在。金庸这个名字,就是江湖。可惜江湖已老,先生离世。

第一次想要真正地去读金庸是在高一,当时刚刚拿到图书卡,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全套《笑傲江湖》的第一本。为什么是笑傲江湖?因为初中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曾经给我们摘过一段里面对于琴声的描写;因为择荇写《谈杯》的时候说《笑傲江湖》里面关于饮酒的讲究太多,说风雅与快意总不能兼得;因为有段时间QQ空间流传着关于新版《笑傲江湖》剧本的最后章节,无数人感动之时我只觉得矫情。所以我想知道原著究竟是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一读再读,为什么作为通俗文学,他能够站到神坛上与时代其他伟人比肩?惭愧的是,我最后并没有看完那第一本,在激动地借回寝室后,它就被我遗弃到了角落里,在一次次换寝室的过程中颠沛流离、不知去向。高三的时候图书馆查借阅情况,催促我们还书,我才恍然想起原来是有那么一本书,我曾经满怀期待地翻开过它,可惜我没有看完它。最后我重新买了一本书还回去,但是至始至终,我的心里都满怀愧疚——不只是因为我没有读完这本书,更是因为我知道,由于我的冷落与漠视,下一个满怀期待去寻找《笑傲江湖》的人,只能找到残缺不全的五本书,第一本,让他们开启阅读的那一本,被一个他们不认识的师姐随意地遗弃在了角落,成为了大扫除时干净的垃圾——这就是我与金庸先生的唯一直接交集了。

如果给高中的遗憾列一个清单,这本没有找回的书一定在榜首。

我与他的间接交集来自与武侠。没有任何人的武侠世界是没有金庸的,无论你后期怎么创新,你的江湖总是带了金庸的影子,或许是不自觉按照他的格局去构建,或许是有意识地千方百计去逃离他的结构。但总而言之,他影响着你,因为说起江湖,你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我接触金庸很晚,但接触武侠很早,我是看新生代武侠长大的人。从沧月到江南,从步非烟到小椴,新生代的武侠作家我看了个大半。当然,我也看过古龙,看过梁羽生,看过温瑞安——为什么独独少了金庸呢,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新生代不是武侠,我不同意,无论好坏,我们必须承认,新一代的商业作家都是沿着旧武侠的路子走过来的,他们看着金梁古温的书长大,从小就有一个江湖梦,只不过在走这条路子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一个叉口。我清楚地记得江南的第一部小说《此间的少年》直接使用了金庸小说人名作为主要人物名字(当然后期金老爷子还和他打了一场官司);我也记得匪我思存在微博里面一次又一次地谈起金庸对自己文字的影响和她对金庸的看法;我记得沧月的《鼎剑阁》系列,总是谈起远在西域的那个大光明宫,说起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教主的故事。那一代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从此可见一斑。可惜的是,这些因为武侠开启文学梦的年轻人,最终都走上来西方奇幻或现代科幻的道路。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武侠的式微,这样一个带着明显中国化色彩的词语终于在全球化潮流中成为了落后产物,而被他们抛在身后的武侠,也渐渐失去了留在尘世的念想。其实说实话,他们后来的作品或屈于商业,或囿于才华,都没有前期的武侠作品写得好,我坚信本土化的创作是最真诚的创作,没有在相似文化土壤中成长的经历,去写一个非自己所处的世界,总是会写得怪模怪样,不得真容。我们总说江山带有才人出,可出来的才人,可能就不是那个领域的才人了。一个领域的失落,一种文学形式的失落,同样是一个文明的失落。

当然我们应该看见,还有人在坚守着。或许他们不在文学领域,但是在游戏、音乐、动漫等方面,他们的江湖仍在,依旧有许许多多的后辈在尽心尽力地挽救濒死的武侠,用不同方式让他们获得其他人的关注。精神是不分形式的,无论是哪一个道路,大家都在尽力向所有人高呼:“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人总是可爱的,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在赚情怀的钱,但我相信剥开商业的外壳,他们有那份真挚的心。那些违背武侠规则的设定,也有部分是无奈之下为了迎合市场作出的让步。其实我们应该乐观点,文化并没有失落,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留在我们的心里。

可是留在心里的东西没有人时常提醒,一样会被逐渐遗忘。我们失去的是一位领军者,新生代没有人拥有这个能力去引领一种文化形式,新武侠四大家中也只有金庸有这个资格。放在江湖里,梁羽生是隐世前辈,古龙是快意游侠,温瑞安是朝廷官吏,只有金庸能当这个武林盟主。他是武林的标志,他奠定了武林的标准,他引领着武林的未来。令人信服的能力,令人敬佩的涵养,以及无人能及的号召力,他是武侠世界当之无愧的祖师爷。如今他故去了,对他来说,大概就是书中所写:“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但对于我们,是一波浪潮的退去,浪潮过后是平静,是沙滩上盈盈的光,是不知浪潮何时再来的死寂与空洞。我记得很清楚,在一开始得知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评论:“从高一杨绛先生逝世,高三霍金先生去世,再到如今的金庸先生,20世纪的余烬在下一代人还没爆发的时候就即将散尽了。”后来单独发出来时,我又添了几句:“我们即将度过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间。可事实上无论这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依旧在空洞中活着。我感到十分害怕——他们的伟大救不了我们。”就像是我遗失了那本书,我惭愧于后辈找不到全套的第一本,我更怕的是没人去找第一本。

我们感伤于大师的消逝,但更加感伤的是这一代伟人离开后我们即将经历的文化断层期——这个断层并非文革时期的完全革除文化,而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找不到下一个文化引领者。这个时代有太多唱挽歌的人,但缺少能够让我们为之唱赞歌的人。我们总是去参加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葬礼,却没有机会参加一个与葬礼同等规模的婚礼。中国人的骨子里还是有对悲剧的喜爱,但如今我们真正的悲剧性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有悲剧。我们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这使得我们的悲伤从一开始就是被预定的,没有人给我们去希望的机会。树倒猢狲散,猢狲找不到下一棵大树了。我不害怕时代的结束,我害怕的是这个终结毫无意义,它只是关上了一扇大门,但没有窗户为我们打开了。门一扇一扇的关上,我们生活的空间就越来越狭小,没有可以去开疆拓土的道路,连透进房间的光都少得可怜。

这不是只武侠一个领域的问题,所有领域都有同样的问题。我们说我们要革金庸武侠的命,要革鲁迅文学的命,这里的革命并非完全否定,而是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在继承之后继续前行。可中国文学的牛顿已经故去,爱因斯坦却不知在何方。朋友圈里面总能看到许多有志青年,向周围大声宣告我们的时代到来了。原谅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我自知无法成为那个能与他们比肩的人,或许追逐一生都抵不上他们一根毫毛。许知远说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之后的人生就是慢慢接受这个结局的过程。我们都是这条路上最绝望的行人,一边盼望着能为这个世界做点儿什么,一边又清楚自己上限所至,不敢妄言。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唱挽歌的人,满怀敬意又满怀无知地给一座座墓碑戴上花圈。

我神志不清情绪激动地写下这些东西,他们没有结构、没有主题,甚至有些段落主题和之前的段落观点是完全冲突的。但最终我没有再改动这篇文章,因为这些不断建立又不断被自己否定的东西就是我对于金庸老先生离开最直观的感受。在这样一个时刻,我没有必要再去纠结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充满冲突的,我们最后服务于某个主题反而使自己的想法片面化了。我写这篇文章开始就已经够虚伪了,希望文字能相对真诚一点。

最后我还是想向老先生道个歉,为我没看过原著就妄加评论,为这篇完全胡说八道的诳语,为我没有找回缺失的那本的《笑傲江湖》。之前我们不过匆匆一瞥,但在您的文字里,我们会再见。

我没有找回缺失的那本书,希望有人可以。

(北京时间10.31日2:36,金庸先生,祝您在另一个世界晚安)

评论

热度(9)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